专访黄丽:解密极限运动成功之道
我不是天生勇敢的人,真正推动我的是日复一日的小事——清晨的第一缕光、训练时的微汗、夜晚记录下来的每一次失败与进步。极限运动不是一瞬间的爆发,而是把欲望变成习惯的过程。于是我给自己设定一个简单的规则:每天进步1%,哪怕只是姿势对了一厘米,哪怕只是技术细节改进了一点点。
这样的积累,让我慢慢从爱好走向职业。记者:家庭与社圈对你的选择有影响吗?黄丽:当然有。家人对我的不解与担忧,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条路,但他们也知道,我愿意用时间来证明自己。我在学校的社团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,我们互相监督、互相鼓励。
训练并非孤军作战,而是靠一个小而稳的网络支撑起来的。逐渐地,我把热爱转化为纪律,把纪律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。清晨五点起床,五十分钟力量训练,接着是技术练习和柔韧性训练,晚上再用半小时自我反思和日志记录。日子一天天积累,痛苦也逐步被边缘化,取而代之的是对自我认知的提升。
一竞技官网记者:在训练中,你最初的目标和现在的目标有什么差异?黄丽:最初的目标很简单:站上更高的岸边、完成一次更难的动作。现在的目标更像是一组系统的参数——体能、技术、情绪管理、资源协调、风险评估等都要同时达到一个新的阈值。我的目标不是一次性突破,而是让自己的体魄、意志和生活状态都适应持续的高强度。
为了实现这一点,我开始把训练分成阶段,每一阶段有明确的KPI:核心力量提升的百分比、技术熟练度的标准、恢复时间的优化等。成功变成了一种可验证的状态,而不是依赖一时的感觉。记者:在这个过程中,恐惧感是否一直存在?你如何与恐惧相处?黄丽:恐惧从来没消失过,它是我的同伴。
我学会了和它对话,而不是和它对抗。每次面临挑战前,我会做一个简短的前瞻性演练——想象最坏的情景、预设应对策略、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控的部分。恐惧如果被放大,就会成为阻碍;如果被收束、被理解,它就会转化为专注与警觉。这种心态的训练,与肌肉训练一样重要。
我也明白,真正的胜利不只是完成一个高难动作,而是在于能否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清晰的判断和稳健的执行。
把可能的风险、失败、挫折在脑海里先演练一遍,找到最稳妥的应对路径;三是目标分解。把大目标拆成若干小目标,逐步实现,减少焦虑感。除了心理训练,恢复同样关键。我会把睡眠、营养、按摩、主动恢复列为日常任务,而不是赛前才想起的补救措施。身体的好状态,是心态的强力支撑。
记者:关于伤病与恢复,你有过哪些经验?有哪些原则值得分享?黄丽:伤病是极限运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,但如何管理它,决定了你能走多远。我的原则很简单:先评估,再调整,再回归。每一次受伤都像一次系统诊断:什么部位受压、肌群失衡、代偿模式是否形成、情绪是否受累。
我会请教专业的康复师,结合影像、功能评估制定逐步加载计划,避免复出后立刻回到高风险动作。恢复不是放弃,而是对长线目标的珍惜与尊重。要知道,真正的强大不是让自己不跌倒,而是在跌倒后能快速站起来,重新进入节奏。记者:你如何看待团队与赞助在职业里的作用?黄丽:没有团队的支持,个人的极限只是孤独的尝试。
赞助不仅是资金,更是一种资源整合的契机。它们帮助你解决器材、训练场地、康复资源等实际问题,让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训练和技术创新上。团队带来的反馈,是你看不到的盲点。一个优秀的团队会让你更敢于试错,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边界探索。我也在与多家伙伴的合作中,学会了如何把个人品牌与运动科学结合起来,让极限运动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事业,而非一次性的演出。
记者:对未来有怎样的展望?对初学者又有哪些诚恳的建议?黄丽:未来的路在于持续性和责任感。除了持续提升技术,我更希望通过教育和公益,帮助更多年轻人理解极限运动的真正意义——不仅是征服高度,更是认识自我、提升团队协作、守护身体与心理的健康。给初学者的建议很简单:先养成稳定的训练节奏,再建立安全的风险认知;把日常的记录变成自我评估的工具;学会选择与你目标一致的伙伴和平台。
哪怕路上有挫折,只要你愿意把每一次失败都变成学习的材料,成功就会在不远处等你。